新手爸媽最大感受的,莫過於 BB 成日要抱,明明熟睡,但一放落床就醒;清醒時亦一樣,一放低就喊,抱到手腕愈來愈痛,最後患上「媽媽手」。
何謂 “媽媽手” ?
其實 “媽媽手” 的學名是 De Quervain’s disease,簡單是指拇指側面的肌腱,外展拇長肌(Abductor pollicislongus)和伸拇短肌(Extensor pollicisbrevis)過度使用或重覆做過多的外展和伸展動作而造成發炎,導致大拇指及拇指側的手腕感到疼痛。患者大多是照顧嬰兒經驗不足的新手爸媽,特別是,抱 BB 時經常屈曲手腕、手部「虎口位」長時間托著BB腋下或洗澡時托著頭部等,拉傷了拇指肌肉,令肌腱發炎。
「媽媽手」症狀
「媽媽手」患者最主要的症狀:
- 手腕近大姆指的位置腫脹或疼痛,痛楚可傳致前臂和大姆指
- 手腕酸軟無力
- 拇指及手腕活動受限
- 握力減少
- 一些手腕或大姆指比較用力的動作都會令痛楚增加
- 手腕進行扭擰的動作(如扭毛巾、扭鎖匙)會令痛楚增加
- 大拇指作伸展屈曲動作時會令手腕痛楚增加
怎樣才知道自己有無「媽媽手」?可以教大家一招,一試即知!
首先將手肘關節伸直,將拇指用其餘四指包住,接著手腕朝尾指方向彎曲。如果大拇指及拇指側的手腕位置感到疼痛,你很大機會有「媽媽手」了,為免惡化,最好立即求醫。

而抱 BB 時,盡量讓五指拼攏,手掌、手腕成一水平,例如抱BB時手腕和前臂成一水平,托著BB臀部,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、大拇指和手腕承受。
運動方面,可試用拇指按著尾指,拇指和手掌內側應該有拉緊的感覺,停留 10 秒,放鬆。此動作可以每日做 20-30次。如果有任何不適就要停止。
「媽媽手」可令手部活動困難和痛楚難當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照顧BB,如果發現有此問題請立即找專業人士處理,以免日益嚴重影響生活,治療方面脊醫會放鬆繃緊的關節和為發炎的位置消炎止痛。
Photo/ Pixabay & Internet
轉載自: http://www.marieclaire.com.hk/articles/6545/ji-yi-xing-ni-xin-shou-ba-ma-bao-bbao-dao-shou-wan-tong-yi-shi-jiu-zhi-you-mao-ma-ma

何梖榮 Dr. Albert Ho 為香港註冊脊醫 (Hong Kong Registered Chiropractor),脊骨神經科醫生。何梖榮脊醫專業資格包括:美國生命脊骨神經科醫學院博士(Doctor of Chiropractic),美國脊骨神經科國家考試委員會執照及香港註冊脊醫。